傳統(tǒng)文化浮雕公司
來源:admin發(fā)布時間:2021/3/17 8:08:50
傳統(tǒng)文化浮雕——孔子問禮浮雕設(shè)計是依據(jù)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歷史事實進行創(chuàng)作的,孔子適周,將問禮於老子,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。
第一次有年代可考,是在孔子17歲時,即魯昭公七年(前535年),地點在魯國的巷黨。
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(前518年),地點在周都洛邑(今洛陽)。
第三次是孔子53歲時,即周敬王二十二年(前498年),地點在一個叫沛的地方。
第四次在鹿邑,具體時間不詳。
其一,告誡孔子注意禍從口出。那些聰明深察者之所以常常瀕臨死亡,就在于好議論別人;那些博學善辯者之所以常常危及生命,就在于好揭人惡端。
其二,做兒女者,要做到心中只有父母而無自己,做臣子者,要做到心中只有君主而無自己。
姑且不論老子這段話中所隱藏的深意,僅是“富貴者送人以財,仁人者送人以言”這句名言就足以使我們發(fā)人深省。送人以財只能解決人一時的溫飽,送人以言則能使人受益一生。歷史上曾有多少英雄豪杰,在人世間的爭名逐利,如同蒼蠅逐血,即使生前叱吒風云,榮華富貴,死后卻難免罵名千古。而做為一個文人的孔子,一生只是著述立說,教人向善,死后卻能名垂青史,世世代代受人尊崇敬仰。從“仁人者送人以言”這句話中,我終于悟到了孔子為何千年之后仍然被人敬仰的原因。
人世間有許許多多比物質(zhì)財富更珍貴的東西,然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永遠看不到它的存在,因此才有許多愚頑不靈的人對他人的勸善良言不屑一顧。其實做人的道理遠比一種技能或物質(zhì)財富更為重要,老子的思想之所以很難被一般人所接受,是因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,而老子卻能看到事物的本質(zhì);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,老子卻能看到事物的反面。中華文化中因為有了老子的道家思想,不僅加深了其廣度與深度,同時也增強了其韌性與生命力。
“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,好議人者也。博辯廣大危其身者,發(fā)人之惡者也。為人子者毋以有己,為人臣者毋以有己。”觀察問題很透徹、言辭犀利善辯的人,如果遭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,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議論人,揭人的短處!作為子女和人臣,言語和行動都不能只考慮到自己!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,當然,也指出孔子看問題太深刻,講話太尖銳,這樣會傷害一些有地位的人,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。這是何等的語重心長!
《史記》還記述,當年孔子問禮于老子之后,對弟子們說:“鳥,吾知其能飛;魚,吾知其能游;獸,吾知其能走。至于龍,吾不能知,其乘風云而上天。吾今見老子,其猶龍也!”孔子把老子比喻為龍,而且有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,可見孔子對老子是何等的尊重。這次入周問禮之行,使孔子大開眼界,大長見識,對其后儒家思想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啟迪作用?鬃訂柖Y后不久,周王室爆發(fā)了“王子朝之亂”,戰(zhàn)火連年,老子失去了職務(wù),他騎著一頭青牛,離開了周王室,西出函谷關(guān)事隱。
孔子問禮浮雕設(shè)計生動的再現(xiàn)了老子的殷切教導,孔子的謙虛好學的一種場景,孔子的動作雖有些夸張,但更能生動的表現(xiàn)孔子對老子的尊敬,最好學識淵博的孔子都有此姿態(tài)對待學習,作為我們普通學生更該好好學習,謙虛用工的學習學問。
孔子問禮浮雕設(shè)計較多運用于學校,以上便是金蘭草浮雕公司所做設(shè)計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,如需用圖請咨詢,否則,擅自使用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孔子問禮浮雕設(shè)計圖所描繪的正是孔子畢恭畢敬的問禮于老子,老子坐于蒼老古樹下左右弟子環(huán)其左右,孔子立于老子前,呈請教姿勢,老子仔細端聽,孔子有一弟子立于其后,祥云、遠山幾近樹作為整幅畫面裝飾,主要描繪的是一幅孔子向老子問道的畫面。
《史記》載: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,老子曰:“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,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!且君子,得其時則駕,不得其時,則蓬累而行。吾聞之: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;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(tài)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于子之身,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”
若把老子的這段話譯為現(xiàn)代漢語,那就是:“你所說的禮,倡導它的人連骨頭都已經(jīng)腐爛了,只有他的言論還在。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,生不逢時,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(zhuǎn)。我聽說,善于經(jīng)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,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。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,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。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,拋棄您做作的情態(tài)神色和過大的志向,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。我能告訴您的,就這些了。”
這是老子在孔子問禮于他之后送別孔子時所說的道別之語,此時,老子已成為得道的長者,孔子則是有為的后生。老子送孔子之言,可以看作是長者對后生的諄諄告誡,飽含著深奧的睿智而且充滿了善意。
版權(quán)所有,盜版必究